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近代歐洲社會與閱讀文化
Culture of Reading and Society in Early Modern Europe 
開課學期
101-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秦曼儀 
課號
Hist1576 
課程識別碼
103 5206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3,4,@(10:20~) 
上課地點
博雅302 
備註
兼通識A3*。。A3*:世界文明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10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12CRShistory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成長於網際網路使用盛行的數位資訊時代,你對於紙本書籍即將步入歷史的看法有何意見?可曾駐足思考:資訊的物質載體和技術革新,與閱讀的關係為何?閱讀在歷史上是如何發展成為現代社會日常生活中一件尋常無奇的行為?觀之人類文明的歷史、反思自身的經驗,我們甚至可以質問,閱讀是一件尋常無奇的行為嗎?還是「閱讀,乃是文明永恆的聲音」?然而,閱讀的歷史能夠如何呈現呢?本課程將以歐洲自古騰堡於十五世紀中葉左右發明活字印刷術以降,至十九世紀出現蒸氣驅動壓力機印刷之前這段三百多年為範圍,透過主題講演方式,帶領同學一方面認識近代歐洲社會與閱讀文化互動交織的歷史,另一方面學習史家如何研究閱讀的歷史,使同學對當前閱讀處境的認識與反省,擁有新的問題切入點與討論視角,進而能夠發揮創造性的挪用於建構自己熟悉之中文世界中的閱讀史。 

課程目標
本課程一方面將帶領同學認識近代歐洲社會與閱讀文化互動交織的歷史,另一方面學習史家如何研究閱讀的歷史,使同學對當前閱讀處境的認識與反省,擁有新的問題切入點與討論視角,進而能夠發揮創造性的挪用於建構自己熟悉之中文世界中的閱讀史。 
課程要求
為達至上述課程的雙重目標,同學除了課堂聽講之外,必須參與討論課,學期成績包含1. 討論課參與度以及課後於討論看板發表的心得;2. 期中(第十一週)針對期末作業繳交進度報告書一份;3. 期末書面作業一份。 以下針對前兩項做一詳細說明。
一、討論課參與度以及課後於討論看板發表的心得(至少八篇):
(一) 請分析討論課閱讀的文章中,作者所關心與強調的重點為何?他們幫助同學去思考台灣出版環境和閱讀習性的哪些問題?
(二) 根據老師在第三、第五、第八、第十週建議的思考議題,進行討論。
(三) 請將在討論課腦力激盪的收獲,發表於討論看板上。
二、期末作業進度報告書的準備工作與書寫內容:
(一)請你根據老師在第三、第五、第八、第十週建議的思考議題,或是在這些思考議題基礎 上延伸的新議題,選定出自己關心的問題,設計可能進行的分析與研究步驟。不論同學期末作業是以研究報告形式還是故事形式呈現,都必須在學期之中確定出自己關心的問題,也請嘗試思考可能進行的研究方法或步驟。
(二)若同學想以近代歐洲社會有關書籍與閱讀的歷史作為期末作業的研究對象,必須在第八週之前與老師討論,最晚於第八週繳交一份書面說明,說明內容包含:1. 自己有興趣深入了解的議題是什麼?2. 對此議題已經有的認識為何? 3. 在自己已有的知識基礎上,你想探討的問題是什麼?4. 搜集了哪些相關的討論文章與專書著作研究計畫書?老師會根據此份書面說明,個別指導同學完成期末作業。
(三)請在第十一週確定期末作業的題目,並繳交一份期末作業進度報告書。內容可包括
A. 選擇故事形式者,請在期中報告書中說明
1.欲選擇的課題
2.對於該主題的觀察與想像
3.實際處理課題的情況
4.所使用的材料及其性質
5.故事將如何進行、發展並延續下去
6.已經完成的進度
7.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
B. 如果是選擇研究形式,請說明自己所構思的這份研究,其核心問題為何;與自己研究相關的其他著作為何;在問題意識的形塑上、或是在研究方法上的關聯性為何;研究的資料為何,可能進行的研究方法或步驟,並說明目前遭遇的困難以及可能解決的方式。

三、自第十二週起,同學輪流在討論課上報告自己的作業進度,以獲得來自助教的指導和同學的意見。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二 11:00~12:00
每週四 14:30~15:30 備註: 請在星期一之前與老師聯絡,以確定約談事宜。 
指定閱讀
第三和第四週
1. 請你從自己過去曾閱讀過的一部作品(可以是一篇文章、一部小說)著手,儘可能找出這份文本內容它目前所有的載體形式和版本。試著去觀察並思考:出版或是呈現這份文本的載體有哪些種類(錄音帶、CD、報紙、雜誌、紙本書籍、電子書籍)?以紙本書籍形式為例,收錄或刊登這份文本內容的出版品有哪些?面對這種同一文本,卻有多樣的形體樣貌的現象,我們可以提出哪些關係閱讀和接收的問題,以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和分析?
2. 閱讀與討論Alberto Manguel, A History of Reading,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6;中譯本:阿爾維托.曼古埃爾著,《閱讀地圖:一部人類閱讀的歷史》,吳昌杰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第九章〈書的外形〉,頁197-231;第八章〈聆聽朗讀〉;第三章〈沉默的讀者〉,頁61-85。
3. 延伸閱讀:Roger Chartier, “Communities of Readers”. The Order of Books: Readers, Authors, and Libraries in Europe between the Four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translated by Lydia G. Cochrane,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23;中譯本:侯瑞.夏提葉著,《書籍的秩序:歐洲的讀者、作者與圖書館》,謝柏暉譯,秦曼儀審訂,台北市:聯經,2012,第一章《讀者社群》,頁1-25。
第五和第六週
1. 請以台灣出版的一本書為觀察的對象:這本書是哪一個年代出版的?你可以找到哪些資訊和方法幫助你了解,此書從原來的手稿形式,必須經過什麼樣的編輯、製作和關係傳播的通路過程,使其最終成為一本可讓讀者翻覽、購買、收藏和閱讀的紙本書籍?請你以故事的方式敘述這個屬於我們社會曾有的或目前的「書籍傳播路線圖」。
2. 閱讀和討論Robert Darnton, “What is the History of Books ?”(1982), in David Finkelstein and Alistair McCleery (eds.), The Book History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p. 9-26;中譯本:《拉莫萊特之吻》,蕭知緯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第七章〈書籍史話〉,頁85-112.
第八與第九週
1.請同學以當今中國社會為對象,或是諾貝爾文學奬得主莫言的創作經驗、或是2013年廣州《南方周末》因新年特刊被當局刪改事件等案例,觀察、思考和討論「威權與閱讀:書籍檢查制度與禁書」這個現象在歷史上的共同特質以及差異性。
2. 閱讀和討論Manguel書的第二十章〈禁止閱讀〉,頁433-449。
第十週與第十一週
1. 請從中國或台灣的歷史上,或是你自己所處的時代與環境中,選定一個讀者或是「讀者社群」,講述其閱讀經驗的故事。這位主人翁的社會身分(年齡、性別和社群屬性)和文化資源為何?他/她與其所屬之社群擁有何種共享的價值觀念或是閱讀方式,形塑了此讀者特殊的面對閱讀一事的態度、讀物的選擇、購書的習慣?另一方面,請進一步地分析,主人翁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他/她是否在書的空白處留下感言?是否與友人發表的閱讀感想有文字紀錄?除了主人翁個人的或公開發表的書面資料之外,間接幫助你推測他/她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訊息,乃分析讀物本身,包括類別與內容,以及實體樣貌,這些訊息同時透露書的作者、或是編輯與出版者設想的讀者群,以及他們如何在題材和書名的選定上、內容的鋪陳與風格的創意上,甚至於封面與排版的設計上、導言、序文、跋等等正文之外的「外緣」文本的安排上,引導讀者能「正確」的閱讀作品。
2. Steven Roger Fischer, A History of Reading, London: Reaktion Books, 2003. 史提夫.羅傑.費雪著,《閱讀的歷史》,李中文譯,台北市:博雅書屋有限公司,2009年,第五章〈印刷的頁面〉,頁210-254。
3. 延伸閱讀:Anthony Grafton, “The Humanist as Reader”. In Guglielmo Cavallo and Roger Chartier (eds.), A history of reading in the West, translated by Lydia G. Cochrane, Oxford : Polity Press, 1999, pp. 179-212.

第十二與第十三週
1. 自第十二週,同學開始輪流報告自己期末作業的題目,以獲得同儕和助教的提問與建議。
2. Roger Chartier, “The practical impact of writing”, in The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t. 3; 中譯本:《私人生活史》,楊家勤等譯,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三卷中的〈讀寫的實際影響〉,頁97-145。
3. 延伸閱讀:Jean-Francois Gilmont, “Protestant Reformations and Reading”. In Guglielmo Cavallo and Roger Chartier (eds.), A history of reading in the West, pp. 213-237.
第十四與第十五週
1. 閱讀和討論Steven Roger Fischer, A History of Reading一書的第六章〈「共同的良知」〉,頁256-306。
2. 延伸閱讀:Dominique Julia, “Reading and the Counter-Reformaiton”. In Guglielmo Cavallo and Roger Chartier (eds.), A history of reading in the West, pp. 238-268.
第十六與第十七週
1. Robert Darnton, “Readers respond to Rousseau: The fabrication of romantic sensitivity”. 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 pp. 215-256;羅伯•丹屯,〈六、讀者對盧梭的反應:捏造浪漫情〉,《貓大屠殺 - 法國文化史鉤沉》,國立編譯館主譯,呂健忠譯,台北市 : 國立編譯館與聯經公司合作翻譯發行,民94[2005],頁299-368。
2. 延伸閱讀:Reinhard Wittmann, “Was there a Reading Revolution at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 In Guglielmo Cavallo and Roger Chartier (eds.), A history of reading in the West, pp. 284-312.
 
參考書目
Lucien Febvre, Henri-Jean Martin, L'apparition du livre, Avec le concours de Anne Basanoff, Henri-Bernard Maitre, Moche Catane, Marie-Robert Guignard et Marcel Thomas, Paris, Albin Michel, « L'Evolution de l'Humanite », 1958;英文譯版:The coming of the book : the impact of printing 1450-1800, translated by David Gerard, London; New York: Verso, 1990 (1976). 有中文版。
Eliabeth l. Eisenstein, The Printing Revolu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Michel de Certeau, L'Invention du quotidien, vol. 1, Arts de faire (1980), reedition, Paris, Gallimard, 1990 ; 英文譯版: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ranslated by Steven F. Rendall, 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有中文版。
Roger Chartier, The Order of Books: Readers, Authors, and Libraries in Europe between the Four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translated by Lydia G. Cochrane,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有中文版。
Guglielmo Cavallo and Roger Chartier (eds.), A History of Reading in The West,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9.
Marchall McLuhan, The Gutenberg Galaxy: 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2. 有中文版。
Robert Darnton, 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 有中文版。
Robert Darnton, The Case for Books :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ew York: PublicAffairs, 2009. 有中文版。
Sara E. Quay (ed.), Cultural History of Reading, 2 volumes, 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 : Greenwood Press, 2009.
Martyn Lyons, A Histor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in the Western Worl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率與討論課參與度 
30% 
含每週討論課結束後於討論看板的文章發表,討論看板發表次數,至少八次。 
2. 
期中繳交之期末作業進度報告書一份 
30% 
內容可包括 A. 選擇故事形式者,請在期中報告書中說明 1.欲選擇的課題 2.對於該主題的觀察與想像 3.實際處理課題的情況 4.所使用的材料及其性質 5.故事將如何進行、發展並延續下去 6.已經完成的進度 7.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 B. 如果是選擇研究形式,請說明自己所構思的這份研究,其核心問題為何;與自己研究相關的其他著作為何;在問題意識的形塑上、或是在研究方法上的關聯性為何;研究的資料為何,可能進行的研究方法或步驟,並說明目前遭遇的困難以及可能解決的方式。 
3. 
期末書面作業一份 
40% 
字數不少於5000字。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1  課程介紹:資訊、知識之物質載體形式、技術的轉變與閱讀 
第2週
2/28  和平紀念日放假 
第3週
3/07  書籍的樣貌與閱讀(一) 
第4週
3/14  書籍的樣貌與閱讀(二) 
第5週
3/21  圖書圈的世界:作者、製造者、藏書處與讀者(一) 
第6週
3/28  圖書圈的世界:作者、製造者、藏書處與讀者(二) 
第7週
4/04  兒童節暨民族掃墓節放假 
第8週
4/11  圖書圈的世界:作者、製造者、藏書處與讀者(三) 
第9週
4/18  威權與閱讀:書籍檢查制度與禁書(一) 
第10週
4/25  威權與閱讀:書籍檢查制度與禁書(二) 
第11週
5/02  印刷書時代的閱讀:人文主義學者的經驗 
第12週
5/09  印刷書時代的閱讀:新教徒的經驗(一) 
第13週
5/16  印刷書時代的閱讀:新教徒的經驗(二) 
第14週
5/23  印刷書時代的閱讀:天主教徒的經驗(一) 
第15週
5/30  印刷書時代的閱讀:天主教徒的經驗(二) 
第16週
6/06  「閱讀革命」:啟蒙讀者的經驗(一) 
第17週
6/13  「閱讀革命」:啟蒙讀者的經驗(二)